在介绍东台建设全面小康成绩、亮点时,祁彪说,“十一五”期间,东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最大的工作任务,五年的实践,成绩令人欣喜欣慰,东台以99.63分的成绩,连续第三年高居苏北第一,全面小康的十大类、25项指标尤其是核心指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五年不仅在全面小康的数据上有了体现,同时也是老百姓心里的全面小康的体现。主要亮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工作,特别是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均GDP达5000美元,总量突破370亿,财政收入实现五年翻两番,在苏北位居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苏北首家突破万元。二是城市建设方面,城市魅力逐步彰显。省政府给东台制定了“一城一区三基地”的城市定位,北工南居、西城东区的格局已经形成,“水绿东台、人文城市”的特色已经彰显。我们现在按照中等城市、沿海现代化工商业城市进行推进。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活力显著迸发。过去的五年,我们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全民创业、机关创优来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发展氛围,以苏北一流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市域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是建设小康新东台的五年,是践行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显著的五年。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我市提出了“三重一新”建设目标。如何实现“三重一新”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祁彪指出,“三重一新”主要是指重大项目、重要工程、重点城镇和城东新区建设。“三重一新”是学赶苏南高手、比拼苏中强手、甩开苏北对手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三重一新”主要是从投入的角度来推进。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靠投入、转型升级靠投入、改善民生也要靠投入。“十二五”期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一定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加大科技投入、人才引进、技术改造,使工业主体经济有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要把以投入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推进到位,只有抓住了项目的投入,未来才有更宽广的经济增长和质的飞跃。祁彪指出,今年是“三重一新”实施的第一年,东台初步排出85个项目,总投资470个亿,当年完成170亿,“三重一新”项目投资占东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目前开局良好,已有30多个项目开工,完成近50亿的投资。
近几年东台发展发生巨大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升高。在记者问及新一轮跨越发展中,东台如何调整目标,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带来更大实惠时,祁彪强调,“十二五”期间,东台将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东台”主题,不断跨越发展、争先进位。祁彪说,“十二五”期间,能够把群众的热切期盼以及想办的事情落实到位,这是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很重要的方面。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跨越,这不仅仅是工业经济方面的跨越,同时更要体现在改善民生方面。东台将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要求,顺应群众的新期盼、新期待,市、镇、村三级同抓“三新”:市级大力度推进新城市、新产业、新农村建设。新城市就是要按照省沿海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新产业是指发展“不锈钢制品、新能源及装备、绿色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产业链的发展要求,从高端、中端零件、配件向部件、整机进行转变;农村是县市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是为民。农村建设得好不好,城乡居民反映满不满意,这是对党委、政府最准确的晴雨表。新农村建设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镇围绕“新镇区、新园区、新社区”进行细化落实分解,村组以新就业门路、新合作组织、新村容村貌为抓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小康,不仅仅是数据的小康,更是老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小康!
祁彪还就沿海大开发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祁彪指出,东台地处江苏沿海的最前沿,我们的滩涂面积大、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相对配套。这几年,东台提出“绿色增长、错位发展、以特取胜”的思路,以风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为重点,通过资源培育产业,上海电气、泰胜风电、上海玻钢等一批风电能源制造商纷之沓来。由于沿海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东台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中粮集团、神华集团、中电投、华电尚德等一批高端企业纷纷落户东台,东台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东台的黄土海岸一定会变成黄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