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到2018年底,我市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 31.9 万人,占总人口的28.9%。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从简单地“老有所养”,逐渐转变为满足身心健康以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迫切希望通过终生学习,不断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生命潜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加快发展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我市老年教育的现状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全市仅有一所市级老年大学,常年惠及老年学员约千名,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终生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参与范围看,老年教育存在“老面孔”现象,需要更大程度的宣传老年教育,采取多项举措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教育质量上,基本上停留在仅仅是为了给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健康教育的认知层面,对于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应用性技术、人文教育等方面尚有不足,难以满足老年对高水平、高质量、精神文化提升和文化修养的要求。 学校师资主要以老年教师为主,师资队伍缺乏流动性,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配置尚需改善和提高。
老年教育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任务。为加强老年学校建设,加快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市政府和各镇(区)应根据辖区内有学习能力的适龄老年人口数量,规划老年学校发展规模,同时市有关部门可以借助于市老年大学平台,组建老年人网络学校,以加快老年学校发展,惠及更多的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二、市有关部门可探索建立老年教育基金,鼓励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以吸引社会资金成立市老年教育基金,作为老年大学办学资金的有益补充。
三、老年学校在聘用教师过程中,要注重德才兼备,保证教学质量;建立规范的教师聘用管理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规范教育管理。同时要重视教师交流合作,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和改善,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服务热情的教师队伍。
四、老年学校在办好原有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保健、音乐、舞蹈等科目的同时,要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结合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学科设置,增设互联网使用(如电脑、手机)、摄影、英语等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兴学科,满足老年学员不同层次学习需求,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