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有没有充分调动好、发挥好广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这为委员更好地在政协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作出了制度安排。从政协组织来讲,要抓好提高认识,切实尊重委员主体地位;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委员的主体意识;搭建平台,积极为委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提高认识,切实尊重委员的主体地位。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活力,归根结底体现在广大委员参与政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只有委员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得到充分肯定和保障,委员的价值才会得到实现,主体意识和自身的荣誉感才会得到增强,才会自觉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政协组织要尊重委员、支持委员、服务委员,激励和引导广大委员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服务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彰显政协委员价值。
充分认清只有尊重委员的主体地位,才能营造履行职能的良好环境。尊重委员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鼓励和保护委员敢讲话、能讲话、会讲话,讲真话和心里话,努力达到使委员在政协有用武之力、用武之位、用武之机和用武之地。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平台很重要,宽松和谐的环境更重要。”为此,“在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从外在看,“三不”营造的是良好的履职环境;从内在看,恰恰是对委员最大的尊重。
二要加强引导,不断强化委员的主体意识。委员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委员主体意识的强化,既要靠委员自身养成,也要靠政协组织加强引导。
运用组织手段,把好委员进口关。组织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吸收什么样的人当政协委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导向。只有把那些既代表性强、知名度高又热心政协工作、热爱政协事业,既政治可靠又有很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各界人士吸收到政协组织中,才能对委员主体意识的增强形成明确的组织导向。
加大学习力度,引导委员提高素质。政协组织应把委员学习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学习的方式要体现灵活性,可以举办辅导学习,搞好集中学习;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把握时势政策;可以开展理论研讨,加强相互交流;可以编发学习资料,推动个人自学,等等。学习的内容要体现针对性,使委员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和工作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不断明晰,从而增强主体意识。
三要搭建平台,积极为委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必须为委员履行职责、建言献策,在发展协商民主中有所作为,提供可靠的平台。
巩固和发展现有平台。对于“会议”这个平台,重在提高质量。会前的调研,应以课题为纽带;列席人员的安排,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普通群众。这样,可以让委员结识新朋友,看到新面孔,听到新观点,从而使履行职能的议题,在横向上更加宽广,在纵向上更加深入。对于“提案”这个平台,重在经常化。不仅要引导委员在全体会议上提出提案,在全体会议闭会期间,也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提案,从而有效防止提案工作在时间上出现空档。此外,还要注意现有各种平台的综合运用,从而能够让委员可以了解新的情况,也可以有新的话题,谈出新的见解,使履职成果更加立体化。
讲究多样性和系统性。人民政协的主题是团结和民主,团结的面越宽广越好,民主发扬得越广泛越好。无论是增进共识,还是集思广益,都离不开扩大委员的参与面。如果政协开展活动,只有少数委员参加,就不能算是发挥了广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搭建委员活动平台,必须在多样性和系统性上进行探索和努力,同时还要注意各平台之间的互补性。因此,搭建委员活动平台,要注意综合考虑时间、空间和条件等各种因素。在空间上,可以根据委员居住地情况搭建适合的平台;在时间上,可以根据委员工作性质搭建适合的平台;在条件上,可以根据委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搭建适合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多方位、多层次的委员活动平台,有效扩大委员活动的参与面。从而,让委员真正成为政协工作的主体,真正在政协协商议政的各项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协研究室何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