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元旦后第一天上班,省委召开“新年第一会”——全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题会,信书记在会上强调,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都要抓好项目这一重要载体。无论是有效投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应用,还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都要靠项目承载。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向高端化、终端化、绿色化、国际化迈进”工作要求,坚持把重大项目引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和主抓手,全力以赴拼招商、攻项目、提质效。2024年全年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90个、56个,盐城第一。可以说,正是我市坚持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按下“快进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性作用,才有了我市经济发展“挑大梁、作贡献”和改革创新“走在前、做示范”的坚实担当,才有了我市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排名从37位跃升至34位、工业百强县市前移22位至第68位、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
二、存在不足
受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仍不充分,一些行业的市场景气度还不高,种种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大项目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
一是产业龙头引领作用还不够。我市招引的百亿元级重特大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部分重点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一些链主企业虽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全行业中缺少知名度和引领力,细分领域中领军企业“以商引商”有所欠缺,产业集群效应仍需进一步发挥。
二是企业主动投资信心还不足。受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持观望心态,如2024年我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新增入统项目数分别为182个、130个,较前年分别减少36个、15个,全市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呈高开低走态势。
三是投产达效动能释放还不快。客观上,当前一些行业产能趋于饱和,我市不少项目为简单扩能项目,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差。如去年光伏、建材、钢铁等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一些企业面临大幅亏损,难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同时基于营商环境、法律风险等方面考虑,部分镇区缺乏对产出效益低下项目投资协议约束性条款主动履行的意愿。
三、建议措施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持续筑牢产业之基、激发发展动能,切实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掀起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热潮。主动顺应“四个不得”新形势,创新招商工作方式,放大招商优势。紧盯行业排名、投资强度、产出贡献、科技创新、外资外贸等关键要素,积极发挥我市绿电资源丰富、地域空间广袤和地理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品类全、门类广、企业多的良好基础,实施链式招商、乡情招商、基金招商、资源招商、场景招商等高效举措。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再贷款、制造业财政贴息等国家和省市一揽子惠企政策契机,着力提高项目申报精准度和通过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紧盯国家和省市“十五五”规划方向,重点谋划储备一批更具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及时建立、动态更新项目储备培育库。
二是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围绕项目签约、开工、竣工、达产四个阶段,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部门工作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市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素保障部门项目推进责任,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从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到建设投产,每个环节做到细心热心、上心用心。继续优化联合评审、实时督查、跟踪问效等全周期服务,实现“5+N”拿地即开工常态化运行,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三是持之以恒用真情实干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通过“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的方式,探索构建更多政银企高效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国内外市场联通的有效渠道和服务平台,积极参与重点民营企业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工作,引导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未来产业发展,让其更自信地在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打造更多品牌产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信息来源:市政协委员 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