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市城管局党委书记顾根东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重视和加大“数字化城管”建设的投入
“数字化”城管是“数字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采用百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信息化和移动等多项数字技术,采取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把井盖、路灯、果壳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公共设施和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的市容秩序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只要发现异常,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
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先成功地进行“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和使用,国家建设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江苏省建设厅在扬州市召开了全省“数字化城管”建设现场会,要求各地加大“数字化城管”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建设步伐。我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正式启动“数字化城管”建设。
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七横九纵的道路框架全面拉开,公共绿地星罗棋布,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市区建成区达到29平方公里,人口30万,城市化率46.1%。今年7月,又荣获“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称号。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相对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大必要的投入和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功能和建设效应。为此,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高度重视和加大“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和投入:
1、加强宣传,努力形成“数字化城管”建设的共识。通过会议和媒体宣传,“数字化城管”是城市管理方法和模式的重大创新,它不仅能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城市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而且也是对部门分割、职责不清的城市管理旧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它能够有效整合城市公共环境管理涉及到的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资源,使之在“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共同行动,实现无缝隙、高效率的城市管理。
2、博采众长,提升“数字化城管”建设水平。目前我国已有90%以上的大中城市、50%以上的县级城市实现了“数字化城管”,在“数字化城管”建设中,我们可以博采众长,避免一些明显的失误和缺陷。比如在标准业务流程中,城管相关问题的发现、立案、派遣、处置分处不同环节,发现与处置是不同的责任人员,我们可以采用“集约模式”,将简单事件的发现、处置合并为一个环节,同一人既报告又处置,避免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繁琐化。也可以将涉及城市公共环境的所有管理、执法职能整合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大城管的管理体制,由政府办牵头城管部门协助,对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实行有效监督。
3、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减少“数字化城管”运行成本。在“数字化城管”建设中,为减少一次性投入,可以将建成区主次干道所有治安视频接入“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与投入。城管执法队伍配备“城管通”,既承担辖区的城管纠违执法任务,又履行对城市部件、事件的监督反馈,既监督市民行为,又监督城管责任单位履职行为。同时也可发动广大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者等用普通手机通过彩信、短信及时反映城管问题。不必另外配备专职巡查员,以减少“数字化城管”运行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城管”对城管执法人员实行全员动态管理,有效提升城管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