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领导讲话

王业频同志在纪念戈宝权逝世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业频同志在纪念戈宝权

逝世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戈宝权先生逝世10周年。对于文化名人的纪念,自然会想到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那个时代所作出的贡献。回顾戈宝权的一生,我觉得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一是启蒙和刻苦学习阶段。戈宝权1913215日出身在我市台城玉带桥巷3号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戈绍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后任县督学。三叔戈绍龙,是著名医学专家,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医学院;姑母戈绍怡,一生任教。叔父戈公振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新闻工作者。戈宝权的家庭对他生活、学习、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是编辑、翻译和记者阶段。1932年,经校长欧元怀推荐戈宝权给报界著名人士张竹平《时事新报》出版部当编辑,当年2月,22岁的戈宝权以天津《大公报》驻苏记者兼《新生周刊》、《世界知识》、《申报周刊》特约通讯员身份去莫斯科。

三是投身革命阶段。19381月,戈宝权经由西欧从马赛乘船回国参加抗战,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工作,并根据周恩来的要求做“秘密党员”,直到1949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出发前公开身份。此间先后去香港,协助叶以群创办《文艺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和邹韬奋、茅盾等到东江游击队参加抗战,还参加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中苏文化协会的工作,发表了大量译著。日本宣布投降后,去上海筹划《新华日报》《群众》出版事宜,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四是外交官阶段。1919年初,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戈宝权担任刘少奇和斯大林谈判的翻译官后,戈宝权留在苏联,任我方新华通讯社驻苏记者,实际上是中苏两党的联络员。新中国成立后,戈宝权担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政务和文化参赞。成为新中国被任命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外交官。

五是学术研究文化使者阶段。1954年,戈宝权奉调回国,任中苏友协总会副秘书长。自50年代末,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委员。他以外交官、学者身份,多次应邀访问苏联、波兰、捷克、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讲坛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操着东台方言的声音。

“浩浩乎,通晓俄日法英语言,贯通中外文化,不愧人民友谊使者;津津欤,历经寒窗冷凳岁月,译介世界巨著,堪称当代文学贤人。”这是2000515戈宝权辞世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其撰写的一副挽联,凝炼地概括了戈宝权的一生。

戈宝权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所具有的价值力量却始终光芒四射,穿越各个时期,成为我们东台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纪念缅怀戈宝权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读万卷书,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文品,在提升本领上下功夫。戈宝权5岁入学,4年初小,3年高小后考进张骞先生办的东台母里师范。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上海大夏大学。刚进大学不久,戈宝权读到赵景深写的《小泉八云谈中国鬼》的文章,觉得作者对神话写得不够,当即去信,说明实为董永卖身葬父路遇织女(七仙女)的故事,在刊物上发表。在大夏大学读书期间他学习英、法、日语,自学世界语,后又自学俄语。学的是经济专业本科,因喜欢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在大夏大学读书期间,还翻译了拜伦、雪莱和罗塞蒂的抒情诗,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从日文转译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访问记等。1932年,走上编辑、翻译和记者的人生之路,三年的驻苏记者生活,戈宝权全身心投入,经常为国内报刊撰写专题文章,介绍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文学艺术成就及工农业建设的发展情况。从1938年至1945年,戈宝权分别在《群众周刊》、《新华日报》、《笔谈》、《华商报》四种刊物上发表345篇文章。戈宝权一生酷爱读书,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万卷书斋”。他一生艰辛笔耕,译著甚丰,印成单行本的有50余种,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论文被译成俄、法、德、英、西、日、世界语及东殴等各种文字,引起国外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即使是在古稀之年,他都坚持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自己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

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能看到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好比在暗沟中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熬人的。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知识结构,如果跟不上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新要求,就会被时代淘汰。戈宝权曾说“只有读万卷书,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为广博”。我们要像戈宝权那样精于阅读,掌握精髓。勤于思考,为我所用。勇于实践,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问题的方法,把知识转化为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践行科学发展的本领。

纪念缅怀戈宝权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勇于献身,不断求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建功立业上下功夫。戈宝权一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抗战、为外交忘我工作,殚精竭虑。即使在文革期间,外国文学研究工作无法进行时,他也另辟蹊径,写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一书。改革开放以后,戈宝权着重研究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戈宝权先生所走的每一步,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忠诚党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勇于献身,不断求进,追求真理的精神。

当前国际国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社会形态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我们虽然不像戈宝权所处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那样面临那么多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但却时刻面临多种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日趋激烈多变的发展竞争和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在理想信念、思想作风、道德修养、纪律观念等方面都经受着新的考验。我们要像戈宝权先生那样,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断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发奋努力,乐于奉献。

纪念缅怀戈宝权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胸怀宽广的人品,在促进发展上下功夫。戈宝权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促进中外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五年外交工作中,他以高度的党性和纪律性,以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利用熟练的外语和渊博的知识,全身心投入到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中,他多次组织接待来自苏联和东欧的各种友好团体,为增进中苏人民友谊而辛勤工作。多次应邀出国访问与讲学,足迹遍布苏联、美国、意大利、日本等30几个国家。作为我国一流的翻译家和学者,所到之处他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受到世界各国学者、专家、作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戈宝权大型画册出版发行时,江泽民题辞赞扬他是“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李鹏题辞称赞他是:“传播世界文学名著,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在经济全局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需要我们每个人有宽广乃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包容的精神。我们要以宽阔的眼界、宽广的思路和宽阔的胸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弘扬新时期东台精神,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争作贡献。

纪念缅怀戈宝权先生,就是要学习他不求名利,艰苦朴素,爱国爱家的情怀,在奋发有为建家乡上下功夫。戈宝权15岁离开故乡时就下定决心为家乡争光。从东台走向世界的戈宝权,时刻眷念家乡。戈宝权曾获得为了多年来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荣誉奖、普希金文学奖各国人民友谊勋章、罗马尼亚国家荣誉奖等众多国际国内殊荣。但他常说的却是我是喝城河里的水,吃西乡的粮和东乡的盐长大的。在外地工作期间,他曾在《中国烹饪》杂志上专门撰文《漫谈家乡味》,介绍东台鱼汤面、脆鱼、京江蹄、油炸臭干。1988年,戈宝权专程回到家乡,在母校东台师范与学生交流,并作学术报告。戈宝权热爱藏书,视书如宝。但为了表达自己的桑梓之情,化一人之乐为万人之乐,他毅然决然地于1986年、1989年先后将自己的译著和精心收藏的多为善本、珍本藏书,计2万多册捐给省图书馆和我市图书馆。省政府给他一笔可观的奖金,他以这笔款子,设立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奖掖、扶持年轻的翻译工作者。1999年春天,东台师范80年校庆前夕,年事已高的戈宝权派夫人专程到东台祝贺并赠送画册。即使在病危时,戈宝权也心系家乡。立下遗嘱,丧事从简,捐献角膜供医院之用,骨灰撒入家乡串场河。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们纪念缅怀戈宝权,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奋发有为创事业的勇气,开拓创新闯新路的锐气,敢于超越争一流的志气,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承担起历史重任,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金东台添光辉、大东台快发展、美东台更和谐作出贡献。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