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届二次主席会议上的发言)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4月25日至27日,随市政协文化产业考察组分别考察了扬州市宝应县、南通市海安县和港闸区、无锡市滨湖区,深深感受到各地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深深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强劲,深深感受到文化产业对新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启示良多,收获很大。
一、外县市文化产业考察的启示
1. 传统文化产业大有作为。宝应县曹甸镇地处里下河腹地,交通不便,但凭借二三十年的发展,从做木制直条尺、三角板起家,到今天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具玩具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达全国的37%,估算产值达10多亿,从业人员达2万人,是当地的惠民富民产业。海安县的鑫缘公司是茧丝绸一条龙全产业链生产企业,并向丝绸名画装饰行业延伸,向文化产业进军,年销售额达200亿元。还有诸如唐闸金丝楠木制名画、宝应鲁垛乱针绣、海安扎染等都呈现了新的活力。
2. 新兴文化业态空间无限。无锡华莱坞电影产业园、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经过几年的发展,都已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重要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无锡华莱坞电影产业园利用原无锡钢厂的旧厂区厂房改建而成,集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科普教育、影视文化旅游于一体,去年税收达4亿元,变房地产项目的一次性收益为年年生蛋的母鸡。
3. 政府产业引导作用巨大。文化产业投入大,收益慢,其发展必须有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宝应每年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产城联动,以文化产业供地,用房地产收益支持园区建设。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与保护民国工业厂房联合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同步发展。无锡更是大力扶持。所考察的项目一般均由政府进行园区基础建设,筑巢引凤,孵化生蛋。基金扶持、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全方位支撑。
4. 做大文化产业关键在人。与其他产业发展相比,文化产业更需要大家大师、工匠巨人。上个世纪80年代扎染在东台农村十分流行,但缺乏大师的带动,昙花一现。而相连的海安由于有62年南艺毕业的国家级大师的领头,30多年经久不衰,目前仍有数万人从业,产品成为欧美市场的宠儿。
二、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
我市的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于本世纪初期,现已形成包括旅游、娱乐、演艺、艺术品经营、教育培训、新闻出版发行、互联网经营等各类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市场体系。据2015年市统计局数据,我市现有文化产业从业单位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64家,规下企业600家左右,涉及广电网络、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新电子产业、影视业制作等诸多门类。2015年实现增加值19.7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2.95%,比上年增加0.05%,呈现出文化旅游业优势凸显,文化相关产业项目增多,影视业制作发展迅速等特点,但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缺乏大型的文化经济实体,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对照培育支柱产业、满足群众需求、增加贡献份额的要求相比,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发展意识滞后。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尚待确立,认为文化只有意识形态属性,而缺乏产业意识,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就文化谈文化。在具体的工作和产业经营过程中,缺思路、少策划、路子窄、办法少,走市场求效益的渠道不多。
二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一方面文化总量小,文化产业值、利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创新精神,核心竟争力不强。文化产业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但在我市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业和传统文化用品的生产加工业,动漫制作、数字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为空白。
三是地域文化挖掘开发,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是软实力的基础,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我市是董永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三相文化、爱情文化、孝贤文化、佛教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鲜明、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名人较多。中国发绣天下一绝,少儿二胡、东台书法名扬天下。但是目前这些文化元素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影响力知名度还较弱。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区的强大动力,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四是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同所考察的地区相比,至今我区尚未有效形成文化资金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技术市场、文化信息市场、艺术设计市场,以及各种文化策划中介组织等,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建设滞后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先进地区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在初期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市目前在这些方面尚有待完善。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全新认识文化产业。党的十八大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加快发展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直接与“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以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相关,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环节,既扩大就业,又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条,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观念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还要看到,文化产业与创业创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创新离不开文化,文化是创新的基础。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在文化产业中表现十分强劲。有这样发展的大背景,文化产业应主动作为、加快创新发展,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规划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坚持规划先行,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彰显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权威性和前瞻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立足东台实际,明确发展定位,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认真研究修订完善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并将文化产业门类规划作为全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推进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休闲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影视服务、特色饮食、教育培训等8大行业发展, 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各方联动,指导、整合、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3.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议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今后随地方财力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中央、省和盐城市关于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财税、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支持实施细则。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重点文化项目纳入财政预算安排。
4. 加快特色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发展东台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在西溪旅游景区、沿海经济区、市开发区、城东新区设立文化产业(创业)园区。西溪旅游文化产业园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区),早日建设全国一流的产业示范基地。沿海经济区依托海洋文化、能源和黄海森林公园,积极打造滨海文化产业园区,城东新区利用现有互联网大厦软件产业园基础,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镇要预留文化产业发展用地,专用于建设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对入园文化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5. 集中力量双招双引。要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既要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满天星”,更要重点实施“月亮”工程,着力招引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工艺美术(发绣)、衍生产品(玩具)、文化旅游(特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行业联合,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争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新招引的项目在企业注册登记时优先归类为文化产业。在注重项目招引的同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重视本土工匠大师的培养使用、国家省市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又要强化市外艺术人才、文创人员和工匠大师的引进,以招才引智推动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
6. 创新产业工作机制。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同时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宣传部、文化局、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组织推动。为更好地指导推动工作,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建议整合宣传、文化、旅游、财政、统计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组建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中心,以便更高效、更专业地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定期召开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具体负责研究制定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协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设立文化建设先进奖,对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大的地方和经营效益增长快的文化企业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