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临床分为创伤性胸痛和非创伤性胸痛。前者因外伤引起的胸部创伤性疾病,均由外科医生处理,患者就诊目的及医生医疗权责比较明确,后者构因复杂,临床医生按流程需一段时间甄别,有些胸痛如果处理不及时,将有生命危险,如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及张力性气胸等,其中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最为常见,约占临床90%以上。
建立胸痛中心是针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甄别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上述危及生命的高危胸痛患者,并作出及时处置,目前主要是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是建立完整的心血管病急救诊疗体系,逐步提升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的各个流程,以及促进医院和基层医院间患者转诊的区域救治发展等。胸痛中心的建设亦是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目前国家卫计委要求只要开展接诊非创伤性胸痛诊疗业务的医疗单位都必须建立胸痛中心。
目前我市急性胸痛患者就诊主要承担科室为各院急诊科及内科门诊,也有患者不熟悉就诊程序到门诊其他科室就诊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被发现再转至人民医院急诊。但市人民医院无急诊心脏介入等积极有效治疗条件,大部分急性冠脉综合症确诊后又转南通附院或盐城一院,少数家属甚至要求转至上海或南京进一步治疗,因而造成该病治疗的延误,并发症及死亡率处于高位,也易带来医疗纠纷,引发医患矛盾 。急性冠脉综合征也是我市医保中心统计中转诊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转诊量达上百余例。根据我市医疗条件现状,与国家胸痛中心建设标准相比,胸痛中心建立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基于我市胸痛患者的救治状况,建立胸痛中心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不言而喻。为此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如下:
一、加快建立胸痛中心救治平台。胸痛中心建设,首先要建设相关平台。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建议宜建一处胸痛中心,地点选择市人民医院,以便集中收治病人,方便有序及同质化管理,既避免重复投资,又节省人力资源。依托现有的120院外急救系统,协调人民医院急诊科、心脏科、呼吸科、影像科、检验科、心电中心、重症医学科及导管室等现有科室,优化就诊流程(优先急诊、先检查治疗后付费、优先检查及时报告等措施),成立院长领导的胸痛中心委员会,以便能调动全院医疗资源,制定保证胸痛中心各诊疗流程畅通合理的相关制度,集中资金添置相关设备,建立符合标准的导管室及抢救设备。
二、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市建立胸痛中心的瓶颈。心脏介入医生需要接受严格的系统培训,培训周期长,技术要求极高,体力消耗大,且工作中接受放射线的辐射,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每年均要接受一定学时的培训,并须经相关单位考核合格,且每年病例数不能少于50例(省内要求75例以上)方能独立开展。显然近期我市不具备此条件的介入人才,只有通过反复派出进修培养以及引进相关人才,集中开展救治,保证业务量不断增长,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培养技术人才,并达到独立开展的目标。
三、加强医疗资源的整合及区域救治网络建设。 本市市域面积较大(为全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市),与乡镇医院及附近三甲医院(通医附院等)联合建立区域胸痛中心网络尤为重要。要改变当前因患者就诊于不同医疗机构导致预后迥异的局面,其目的就是快速将以急性胸痛、胸闷为主诉的患者,在短时间内明确或排除是否患有随时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以及气胸等,并通过网络联系会诊使患者能在确诊后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佳治疗。
四、强化政府在胸痛中心建设的主导作用。一是做好胸痛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利用主流媒体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以及健康体育活动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防治知识,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其次广泛宣传胸痛知识,让百万市民了解胸痛知识及高危胸痛的症状,知晓正确处理方式和步骤。正常开展送医进社区活动,在社区普及推广心肺复苏知识,可先选择两个社区先行。二是给予相关高级人才特殊待遇政策。冠脉介入医生在地市级医院亦属于紧缺人才,县级医院紧缺更加突出。本着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的的政策,大力扶持此类人才培养及弹性引进,做到留得住,用得上。三是卫生费用预算向胸痛中心建设有所倾斜。胸痛中心建设是造福患者,惠及民生之举,由于历史原因,市人民医院心脏医治相关设施(尤其胸痛中心建设相关设备)缺乏,且设备购置费用较大,制约了胸痛中心的平台建设。建议政府将市胸痛中心建设列入明年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大胸痛中心建设资金支持,卫生费用预算要向胸痛中心建设有所倾斜,确保胸痛中心早日建成,让百万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