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263”专项行动的成绩值得肯定
我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工作现已全面启动,力争到2020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7.1%,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77.8%,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基本消除。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总体良好,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公共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化解,环境资源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生态环境质量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
通过前一阶段的“263”专项整治行动,各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协同作战,攻坚克难,持续推进“263”专项行动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工作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市政府办公室已编制《东台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各镇区、各职能部门均能按照专项实施方案的要求,细化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节奏,落实长效机制,务求工作实效;二是编制实施方案,按序时推进专项行动。各职能部门均能按照序时进度排定工作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编制11项专项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具体到2020年,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三是领导重视,加强督查考核。各职能部门列出年度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清单,我局更是把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列入我局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明确进度安排和责任主体,切实做到每项工作有领导分管、有职能科室牵头,有动态跟踪、有阶段分析、有督查考核。
下一步,主要针对环境治理中突出问题和难点。推进水利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常态开展河道漂浮物打捞等行动为抓手,治理泰东河、通榆河;以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尤其要加强城镇雨污水分流和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全面实施垃圾分类试点、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项目,治理生活垃圾;优化养殖业布局、治理畜禽;抓好化工企业废气治理和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紧盯水源地、危化品行业和重点企业、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处置等几个方面环境风险,治隐患、防反弹。
二、积极推进我局“263”工作任务
我局在“263”专项行动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编制各类规划、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加强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分类处理镇村生活垃圾、规范处理有害垃圾、相对集中处理园林绿化垃圾和其他有机易腐垃圾、提高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和推进垃圾源头减量。目前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编制各类规划和方案
委托第三方编制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规划、餐厨废弃物处理专项规划、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近期正在逐步组织实施。目前已制定《东台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和《东台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明确海陵首府、金水湾等10个小区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市区和各镇区已推进实施垃圾分类大分流工作,将建筑装潢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农作物秸秆等杂草杂物进行分类,并就地进行资源化利用。
(三)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工作
城管执法大队坚持定期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依法查处烧烤占道经营行为;目前,所有烧烤均能入室入场守法经营,现无露天烧烤。
三、合力共建我市“263”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智能环保监控系统。如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着力提升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环境隐患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力争在群众投诉前先监测出问题,为环境预警及采取限制性措施提供基本决策依据,及时处理问题于萌芽状态。
二是完善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结合市有关部门对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完善本市各部门间数据资源、历史文献资料等资源共享,并对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如建立“东台市水体治理动态监控系统”,将全市黑臭河治理信息纳入其中,为履行“河长制”管理职责提供信息化支撑平台;积极推进全市范围内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并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实时发布,鼓励公众利用网络对环境保护案件、线索及问题进行举报和反馈,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三是加大面向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一方面,建立“东台市环境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微信服务号”,积极利用微信平台,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及时发布当前环保“两减六治三提升”行动中的工作动向,扩大知晓率;另一方面,强化线下环保活动的组织推广,如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绿色生态文明、水质监测等主题课程,引导中小学经常性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动员河道两岸单位和居民开展多样化保护河道主题活动;开展面向社会的餐饮油烟整治专题培训,组织多频次的市民参观污水处理厂、危险物处理环保单位,切实增强公众“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意识和参与热情,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和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