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我市休闲康养、文旅创意产业,对于将我市建成长三角知名休闲康养胜地,持续叫响“一路走来,还是东台”美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发展休闲康养、文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1.资源禀赋特色鲜明。我市依托森林、海洋、历史和乡村等资源,形成“工”字形发展格局。东线以黄海森林公园为核心,联动条子泥观潮区、海滨植被演替带等重要生态资源,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相得益彰。西线以西溪景区为核心,西溪古城、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富有人文历史色彩,西溪植物园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耕体验于一体,甘港老家彰显里下河特色水乡农耕风情。中轴以S352为纽带,将安丰古镇与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机串联,打造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景观大道。2.推进措施精准有力。高起点编制了我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总规及一批镇、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体系。近年来,全市新增旅游交通指示牌34块,新建景区停车场2.8万平方米,增加停车位超700个,开通东台市内、盐城至东台沿海景区2条旅游交通专线。核心景区票务闸机、停车场、监控设备等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黄海森林音乐节、西溪草莓音乐节等活动形成品牌。3.产业活力日益彰显。2017年以来,我市生态休闲康养旅游产业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约占我市旅游业总人次的77%。产业融合多元立体,立足三仓农业生态园、安丰国贸农庄、时堰牡丹园,发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度假游;发挥黄海森林公园、东台生态苗木园、甘港老家特色优势,医养结合、养旅融合、乡居民宿发展新模式正在形成。“还是东台”全景二日游、“森呼吸”自驾体验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成功推出。
二、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1.产品支撑力度不够。目前我市高品质休闲度假和深度体验类产品还很少,乡村旅游层次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次消费吸引力还不足,在旅游商品、演出演艺、特色美食和夜游项目等要素挖掘上还不够,各景区不同程度存在留不住人、游客有钱无处花等问题。2.营销体系仍需完善。我市旅游资源缺乏系统、规模的推广,市内各景区(点)宣传推广层次不高。对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的宣传市场敏感度不高,专业性不强,宣传效果不理想。高端客源市场拓展不足,多数以低价来吸引外地游客,住宿餐饮企业利润空间极小,团队游客整体消费潜力不大。3.运营管理有待提升。我市大部分景区景点仍处于政府建设、政府管理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收益成效不理想。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经济、既懂开发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几点建议。1.高点定位谋篇布局。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编制市级层面文旅产业规划,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实施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西溪景区推动影视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影视传媒、动漫创意、艺术创造等新型文化产业项目,叫响特色旅游演艺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黄海森林公园以“独特的造林文化”为基础,弘扬艰苦奋斗的植树造林精神,将其打造成为“江苏的塞罕坝”;安丰古镇深挖历史渊源、民俗文化和人文印记,推进文化古镇、名人故居等特色文化旅游聚集区建设;甘港老家、三仓现代农业示范园、新街苗木生态示范园主打以乡村发展变革为基调,传递里下河、串场河水乡特色风情,实践以文旅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着重提升产品质效。整合沿海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森林海洋特色线路、康养小镇等慢游产品,构建黄海森林公园养生度假区、海滨村渔民民俗体验、条子泥观潮观鸟等沿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适当发展景区夜间休闲、娱乐项目。加快开发彰显生态、人文景观及乡土特色的主题民宿和特色酒店。3.有效推进文旅融合。推进重点镇区、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度挖掘东台特色文化,围绕“鱼汤面、西瓜、后港茶干”等地标性美食,推出地方特色旅游餐饮服务主题菜单。设立传统演艺和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互动体验区,盘活“发绣、麦秸画”等手工艺品,将东台文化印记写进旅游中去。同时,与文艺团体深度合作,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业,打造独特的东台体验。加大文创商品开发,开展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推广等活动,重点围绕董永传说、发绣、陈皮酒酿造技艺、弶港渔民号子、溱湖刻纸等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纪念性、艺术性、收藏性的文创产品。4.精准统筹营销推介。继续组织“瓜儿熟了”旅游季、黄海森林音乐节等旅游活动,做强节庆活动品牌。有效利用大数据,对旅游消费对象进行分析,设计符合游客需求的营销方法和消费项目。瞄准旅游高端市场,统筹我市优势资源,促进旅游要素互补,跨景区、跨领域合作,市场共推、联合促销,出台优惠票价、吸引人气,努力提高我市淡季旅游效益。5.高标供给人才服务。设立人才津贴,成立东台市文化旅游智库,聘任相关专家,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长足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积极招引著名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和中高级旅游人才来东工作,尝试与中高等院校合作“量身定制”培养旅游人才。注重培养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好苗子,打造出一支“创意+实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