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扣“融入长三角、建设新东台”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聚力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板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排名全国第一。但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农业技术与推广,才能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东台样板”。
一、我市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一)农业劳力老龄化。目前我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6038”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不足,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再过十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种植规模碎片化。我市镇属范围内耕地面积160万亩左右,截止去年底,全市种植大户1463户,规模种植面积12万亩,不足耕地面积的10%,农业种植生产经营依然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连片规模小,种植品种多,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以及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
(三)生产管理粗放化。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部分农户主要生产管理主要凭借个人经验,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达到增长目的,没有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生产管理粗放,懒种田现象较为普遍,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有待提高。
二、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把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的主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整合各种资源,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主体,减少土地分割,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
(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集成。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把生态和质量作为目标导向,重点加快品种引进、模式创新、绿色生产、资源利用、机械装备等5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种质种苗技术创新,实现由供种向供苗转变;加快推进高效种养技术示范,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关键环节机器换人,提高机械化水平。
(三)培育扶持各类服务组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整合项目资源,培育扶持规模大、服务优、群众公认的各种为农服务组织,加快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一家一户的技术应用难的老问题,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向服务组织的转变,生产管理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各类服务组织,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形势变化及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服务体系。
(四)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坚持不懈抓好技术培训,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三新工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等渠道,不定期对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牵头人开展新技术培训,传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加强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新技术普及应用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搭建推广应用网络平台。加强市、镇两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把市、镇、村服务网络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载体,利用网上视频点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六)加强产学研协作与配合。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研究,针对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大力集成配套综合相关技术,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解决生产与科研脱节的问题,将生产、科研和推广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率。
(七)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多年来,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科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是科技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的主导力量。要抓好项目政策要素向农业农村重点工程聚集,增加农业有效投入,充分发挥财政部门支持农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保障农业技术创新及技术推广过程中发生的指导、咨询、示范及实施等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