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社情民意

激发消费潜力 拉动农村内需 促进我市乡村商贸服务业发展

商贸流通业作为服务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又关系人民生活品质。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乡村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但通过调研也发现,我市农村百姓的购买欲与购买力不匹配,消费水平也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匹配,我市农村商贸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我市农村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底,我市农业人口56.7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1.3%。镇(区)村商贸服务网点2.58万户。其中,批发零售业1.9万户,餐饮住宿业419户,美容美发业905户,休闲娱乐业310户,家庭服务类网点304户,维修及配件销售网点955户,文化娱乐类网点31户。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9亿元,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5.48亿元,仅占5.5%。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好、全、变、潮”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经济基础较好。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万元,近三年平均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7457元,近三年平均增长11.8%,老百姓的消费力持续增加。二是消费类型全面。除生产性消费外,衣食住行教娱应有尽有,生活服务型行业发展迅速。三是消费结构变化。居民消费由生活必备向休闲消费转变。汽车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占比增大且增速加快,分别达到16%12.7%19.2%。消费主体集中在住房、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消费的热点集中在衣、饰、食、旅、教等。近三年恩格尔系数下降0.8个百分点。四是消费模式新潮。网购和移动支付普及迅速,目前,各农产品电商运营平台在全市设立县级运营中级服务中心36个,村级网点及服务站1150多家,实现镇村全覆盖和物流村村通。我市农村电商发展被阿里巴巴表彰为“最佳县域”和“江苏省第一”。

二、我市农村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困境

当前,我市农村商贸服务业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但是大多数百姓总有吃饱穿暖即知足的观念。二是农民收入存在波动。产业基础不足,流动人口不多,工资性收入占比小,真正能用于“放心消费”的“闲钱”余额不足。三是农村消费处于稳定期。前几年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和“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农村消费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凝固期”,等待新一轮消费浪潮的到来。四是消费结构与环境有待优化。农村消费状况仍以物质、刚性消费为主,服务、休闲消费为辅,主辅位次未能形成对调。消费市场还存在散、乱、假、差(环境差)、低(品质低)的状况。

三、我市农村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建议路径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市镇村产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以及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不断出现,必将给农村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期。

(一)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工业主导镇坚定不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农业主导镇聚力主攻高端农业、智慧农业,同时加速“腾笼换鸟”,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高智农业,扩大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切实推进“一镇一园一品一特”,加速集聚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外来消费。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三是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持续实施农村减负政策,禁止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

(二)加强宣传引导,激发消费热情。通过宣传移风易俗,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理念,结合本地产业经济优势、文化传统、生活习性、风俗习惯,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季”“文化周”和“购物节”。鼓励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定向促销活动,以企业优势和产品优势打开市场、培育市场。

(三)完善流通网络,方便农民消费。以集镇为重点,积极发展具备线上线下融合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将连锁经营、代理销售、配送服务等营销方式向广大村居延伸,着力解决农民购物不方便之忧。鼓励大型超市到农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集中地建设基地,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实现产销对接。

(四)调整产品供应结构,适应消费新变化。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农民消费的特点,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突出发展细分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发和引入适合农村和农民消费需求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讲求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并提供维修、配件等售后服务。

(五)改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安全。继续加强农村路桥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消费倾向。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农村敬老养老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领域,提升各类福利服务机构层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