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社情民意

关于推进我市本土企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突出“高轻新智绿”导向,大力发展新特产业,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引导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以磊达、东强、生辉、捷士通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迈上产业中高端,全市上下呈现出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本土企业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本土企业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326.4亿元,比2013年净增152.9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13.5%。目前本土规上企业308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60%2018年开票销售超亿元本土企业37家,比2013年底净增13家;入库税金超1000万元企业10家,在2013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2、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18年底,全市本土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2家,总数超2013年底3倍,净增49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29家,比2013年底净增16家,增幅达123%;省首台套装备13件,2013年底仅有1件,净增12件;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4家,5年内翻了一番。

3、自主投入持续加大。近年来,我市不少本土企业坚持技术改造滚动投入,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最近5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00多亿元,超过全市工业技改投入总额的30%,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

1、本土企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由于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持续发力、成效明显,外来企业对我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本土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13年的57.2%下降到2018年的38.6%,累计降低18.6个百分点。

2、本土企业产业层次总体不高。我市本土企业主要是由原公有企业改制和小企业创业而来,多数集中在建材、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从事新特产业的企业相对较少,本土企业开票销售在新特产业中占比只有31.5%

3、部分本土企业发展缓慢。有些本土企业经营者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多年来企业未有大的投入和发展。少数本土企业甚至萎缩倒退,每年退出规上的企业中,本土企业均占70%以上。

4、本土企业家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本土企业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比例已接近70%,其中不少人年龄已过70岁。这些老企业家虽然经验丰富、吃苦耐劳,但是体能下降、精力不足,不少人创新意识、创业干劲比过去有所弱化。

三、工作建议

1、培大育强,引导本土企业争先创优。坚持两手抓,在一手抓招商引资外来项目的同时,一手抓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每年从本土企业中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重点培育,明确市、镇两级干部挂钩蹲点,帮助企业确定目标,制订规划,研究措施,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争先创优。

2、实行普惠,用好用活各类政策杠杆。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减税降负的各项政策,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在本市经济发展政策上对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不分内外,一视同仁,为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的扶持政策。调整完善我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本土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的支持力度。

3、“一企一策”,启动个性化服务机制。完善绿卡制度,开通“服务直通车”,对本土企业实施点对点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定期会办交办企业发展、项目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一企一策”解决个案难题,有效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类“堵点”,切实保障本土企业在用地、用工、用能等方面的需求。

4、合作重组,鼓励外引内联嫁接发展。支持本土企业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资本并购等方式,实现强强合作,优势互补。一方面鼓励东强电缆、生辉光电、捷士通射频等企业凭借优质资产,实施战略重组,借力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帮助久工、马佐里等停产半停产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协调债权纠纷,推动对外合作,挖掘发展潜力。

5、培引并举,建设新一代企业家队伍。完善创二代企业家培育机制,定期组织他们到上海、苏南、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高等院校脱产培训,邀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来东台,举办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优化股权结构,构建现代经营管理体系,逐步试行职业经纪人制度,大胆引进外地优秀的职业经纪人,充实加强我市企业经营管理队伍。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