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今年初市委第十四届6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市委陈卫红书记明确了今年5项重点工作任务,其首要任务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为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快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加快服务型制造企业培育升级步伐。服务型制造具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加快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不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唱主角。目前,我市制造类企业中拥有省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分别是13、21、7个,计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9%;盐城市级的分别是104、60、27个,计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2%。我市在加强星级企业培育的同时,要按照盐城排第一的要求,明确培育和创建这些中心的目标和任务。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等行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帮助企业解决供求不见面的问题,建立企业与大院大所等科研机构供求对接联姻机制。“十三五”期间,要在国家级中心的创建上有明显的突破,省级中心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力争超过10%。另一方面,要指导他们面向全市企业开放服务,加强合作,共享共赢,提高我市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快平台载体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目前,我市“3+2+1”现代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口径开票销售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五大新特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88.7亿元,同比增长14.8%,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8.6%。但1-5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开票销售增幅和企业增长面在盐城市仅排第6位,形势逼人。与先进地区相比,目前我市先进制造业要快速发展、上档次,至少要在三大设备产品方面提升:综合性的高端检测设备,对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的装备制造设备,对技术性能稳定要求比较高的大型工程设备。这三大类设备的制造都急需要与现代综合服务业进行高度的融合。首先要加强信息产业智能化基础性研究,开发新技术武装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加强金融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把金融和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服务配套,市开发区要以中欧产业园为载体,推动一批国家级、省级专业工程中心(实验室)和带有综合性科技创新基础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安家落户,创建高端检验检测、高端材料加工服务示范基地。建议可由市开发区投资平台牵头,投资建设一个高端的金属表面加工喷涂中心,立足东台服务全国,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又解决我市新上项目的环保压力;市高新区要以云谷、智慧大厦为载体,推动一批大数据、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专业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项目安家落户,为制造企业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与设计、产品维护与更新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创建成智慧(智能)生产服务型基地。
三、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者的融合涉及多层次、多领域,不仅需要科学框架,更需要强有力的实施办法。针对融合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方面分别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和扶持企业走融合道路,走创新道路。二是进一步提升项目招引的高度。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自2016年以来连续3年列盐城第一,而从投入与产出方面来看,我市今年上半年工业开票销售增幅和企业增长面在盐城排名位次,两者之间很不匹配。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招引的大项目还不多、项目推进速度还不快、投产后的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还不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有力措施,尽快改变这一局面。对招引的项目“批大建小”和违约等情况,要积极探索建立预警和退出机制,避免形成“马拉松”项目,甚至变成“僵尸项目”,影响地方形象,增加政府隐形债务负担。三是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深度。目前,我市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拉力”不够,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推力”不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上海,其企业注重打造新业态发展模式,基本实现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加大交互式服务投入,促进制造过程更为集成化,向服务型制造转型。2018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13707亿元,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达69.9%,其中,生产性服务占服务业比重达60%。我市今年上半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48.4%,其贡献主要来源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而至目前,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纳入统计考核指标。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我们必须借助“开发沿海,接轨上海”的东风,对标“沪北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尽快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目前,为发挥导向作用,可先行考虑对镇(区)、部门招引和培育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视同工业项目,按照1:5的比例进行考核和奖励(高于农业项目1:3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