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杨爱兵——强化龙头医院引领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在市卫健委坚强领导下,瞄准“大综合、优专科、强急救、重预防”的发展定位,紧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不断强化龙头医院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建成首个县医院国家级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全国眩晕医学专科联盟江苏省分中心、省首批示范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省首批医疗护理员培训基地,累计实施新技术、新项目158项,四级手术占比提高到20%以上、实现翻番,国考成绩位列B+等次。先后获得“健康中国”全国优秀党建案例、“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江苏省平安医院”、“江苏省母婴友好医院”、“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数字赋能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纽带,高标准建成远程会诊、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影像诊断、集中审方、智慧急救、健康随访、医护调度、药物配供、消毒供应“十大信息”平台,使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实现龙头得发展、基层得提升、百姓得实惠,全市“一张网”的新型医共体模式正在加速形成,市域内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健康随访中心将69种专科疾病纳入随访管理,建成至今累计完成健康宣教200万人次、随访33万人次,随访率达100%,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全域、全员、全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共同体模式正在形成。

二是巡回诊疗积极推进。随着新冠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强急救要求,健全市内巡诊制度,由呼吸、重症、心血管、感染、康复等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先后8轮参与巡诊全市24家镇卫生院,指导救治病患374人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新冠肺炎诊治及重症救治处置能力,持续巩固拓展基本医疗保障成果。此外,常态化开展“百名专家走基层”、“百名骨干进家医团队”活动,送医、送技术、送服务到基层,累计开展各类疾病筛查近12万人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疾病规范化诊疗意识和临床技术水平。

三是兜底筑牢健康保障。累计成立25个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80名京沪宁等地三甲医院专家,周周都有名医大咖来东坐诊,名医有约、大咖来东品牌叫响盐阜大地。面对疫情生命救治大考”,市卫健委科学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机制,医院及时调整患者救治诊疗策略,发挥医疗救治龙头作用,全院一盘棋、一张床确保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重症患者零转诊,共收治患者4093人,其中重症患者479人。同时和市二院积极推进联合病房1+1诊疗服务,高效推进分级诊疗,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

四是培训带教有力有效。发挥龙头医院人才、技术、专科能力优势,倡导建立“每月一讲、每周一课、每日一练”全员学习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全市培训带教工作。成立基层名医工作室18个,针对基层急需发展的学科,通过专家门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以及新技术新项目指导等形式,形成“一帮一”、“一对一”的共建帮扶模式。所有学术会议面向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全年2400多人次共同学习新知识、新项目、新技术。同时对全市参加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人员进行25项技能培训与考核,三年来累计培训161人次。每年还对全市实训师资队伍开展至少2次培训,全市急救技术做到全覆盖。此外,护理质控中心每季度派出12名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对全市25家医疗机构进行护理业务指导、质控检查以及理论、操作考核,共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360份,印发督查通报16次。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目前,我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去年底、今年初的疫情医疗救治,全市医护人员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但对标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是网底卫技人才不优。村卫生室是村民最方便、最及时、最经济的看病就医去处,是四级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全市现有807名乡村医生,5年来仅招录19人,退休留用者接近三分之一,年龄最大74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10.41%。乡村医生收入和待遇保障与镇卫生院同行比存在较大差异,村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编制不足和后继乏人的问题已较大影响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大职能,更多基层医疗机构侧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能力上存在偏废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神经内科系统疾病等方面诊治能力还存在不足,导致患者上转、外转就医人数还占有一定比例,不能为“大医院舍得放、基层医院接得住”提供坚强保障,导致群众就医感受不够好。

三是上下联动深度不够。目前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更多是通过“十大信息”平台,实现业务上下联动,距离医共体目标要求尚不够,特别是对照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文件关于肿瘤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要求,还存在慢病管理系统性不够、肿瘤筛查协同性不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质量不高等现象,发挥龙头医院示范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更好推进医防融合和健康管理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特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机构内涵提升。持续有效落实好“双一流”政策,不断推动放大市人民医院“名医有约、大咖来东”效应,及时启动新院区建设,早日建成三甲综合医院。注重市中医院、妇保院等其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内涵提升。结合十大信息平台、DRG付费方式改革以及每月一讲、每周一课、每日一练,引领全市医疗、医保、医药、医教协同发展。建议增加100—200个事业编制给乡镇卫生院,用于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与村级共享或派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镇村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注重基层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三仓、安丰、时堰区域中心卫生院按准县医院标准循序渐进推进能力提升,探索推动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依托人民医院“五大救治中心”和120急救指挥中心,不断优化全市急诊急救体系,提高全市院前院内、上下联动一体化救治能力。加大奖励扶持力度,鼓励新技术、新项目在镇卫生院孵化落地,提高镇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能力,用好镇村中医馆、中医阁,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推广力度。

3、注重健康服务一体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突出党建引领,塑造“以群众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价值取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狠抓重大慢病全域、全员、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推进“五高”、“五低”、“五位一体”慢病医防协同模式,进一步提高全市医防融合工作成效。持续完善“体检+医疗”的健康管理内循环服务模式,将更多专科疾病纳入健康随访中心管理,推动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更好落地。同时建议在全市面上选择23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试点,不考虑人财物统一,从健康管理入手,以绩效考核为保障,致力打造全市“一张网、一盘棋、一家人”的市域健康共同体,更好地为全市百万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