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武军——明晰发展目标定位 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提升和加快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市委、市政府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增进群众健康福祉的重要实践课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医保工作者,我愿不揣浅陋,就此谈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基层医疗服务的存在问题

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综合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并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区域领先地位。但对照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等的意见要求、广大市民对“健康东台”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希翼期盼,也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弱项。主要有4点:一是发展定位还不够明晰。没有完全立足于县级区域医疗服务特点和需求,一方面目标定位的契合度还要提升,另一方面基础服务功能和能力还存在缺失与不足。二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未全面建立。随着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规模的不断扩张,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制度建设尚未同步跟进,精细化管理等体系和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三是医技能力存在短板,人才储备功能不足。医疗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足,医技技能考核和提升不够重视,人才引进、自我培养成果不明显,缺乏名医效应。四是健康管理、就医引导机制有所缺失等。健康宣教机制不够健全,家庭医生履职不到位,市民健康管理、就医理念引导不够。因此,对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要防止两种代表性的倾向,即自我感觉良好,盲目乐观,缺乏自信,妄自菲薄,这两种观点都不客观且都不利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效能的对策和建议

1、明晰目标定位,强化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中短期发展目标,要注重与县级医疗卫生建设能级相匹配,根据我市人口结构、疾病谱以及人文地域等特征,在充分满足基础临床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借力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解决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逐步扩能提质稳步发展。现阶段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应定位于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提升传染病筛查和防治水平,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增强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人民医院、中医院着力于临床专科和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发展急诊科、儿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学科,提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诊疗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整体规划上可考虑扩大康复和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供给,支持部分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拓展或转型为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增加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数量,完善接续性服务体系,扩大康复医疗、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社区护理、安宁疗护及营养支持等服务供给。

2、整合资源配置,推进适合市情特征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各地比较认同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加强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市镇村(社区)一体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保基金支付方式、综合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性建设,推进适合市情特征的县域医共体建设。一是加大基层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落实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同时,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切实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服务。三是适应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城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通过网格化布局由龙头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龙头医院以业务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为纽带,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探索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形成以龙头带基层、城乡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实行一体化管理,强化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完善和充分利用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进一步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建立以医共体为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从就医和诊疗秩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考准考真考实医共体整体绩效。

3、实施配套改革,助推区域医疗服务高地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三医”协同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中,必须同步推进包括财政供给、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改革,寻求制度突破,进一步凸显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建设适合县域特征、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建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字体: 【打印文章】